优化文化育人策略 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pg模拟器试玩入口
pg模拟器试玩入口
以党建引领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能
优化文化育人策略 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发挥课后社团效能 涵养儿童美丽心灵
如何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7日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优化文化育人策略 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贾勇
文章字数:2,43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改革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任务。滨州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盼,而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文化育人的问题,使得部分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不高、底线意识不强,缺乏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导致满足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紧缺。鉴于此,优化文化育人实践策略,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区域高职院校更好服务品质滨州建设、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
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途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既强调“修德”与“求知”相统一,更强调“修德”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德育,尤其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人、鼓舞人、引领人、培养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手段。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其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工匠精神等。通过教与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能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实现技能与文化的双重传承。这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育人。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扎根传统文化、区域文化、pg模拟器试玩入口的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文化育人是增强高职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高职院校作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场,应充分利用文化育人的优势,引导高职生全面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文化育人目标不够聚焦。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和谐发展。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目标设定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未能充分彰显高职院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优势,整体性不强,精准性不足。
文化育人体系不够完善。文化育人涉及范围广、要素多,需要通过系统化、整合化、开放化途径,最大限度地凝聚育人合力、激活育人效能。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文化育人内容不系统、方式不适应、机制不完善问题,表现为传统文化、区域文化、pg模拟器试玩入口的文化、校本文化挖掘转化不足,育人资源整合不够,协同育人不力。
文化育人成效不够显著。高职生对文化素养教育的接受度、内化度、持续度不高,部分学生存在“德技分离、知行不一”现象,文化育人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优化策略
厘清文化育人目标。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可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理念明确为“化文铸匠”。“文”即文化,是内容资源。“匠”即匠才,是目标诉求。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将文化育人目标厘定为“志远、品雅、技精、行敏”,育理想、梦想、思想之“志”,涵品格、品行、品味之“雅”,铸匠心、匠魂、匠艺之“技”,塑有责、有爱、有为之“行”。
聚合文化育人内容。溯根源,汲取儒家文化、孙子文化、忧乐精神、老渤海革命传统等区域文化精髓,涵养君子品格、家国情怀。显类型,将优秀pg模拟器试玩入口的文化融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各环节,淬炼匠心匠技。赋特色,开展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职业文化教育,厚植担当品格、奉献精神。
融汇文化育人载体。建设文化课程,将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文化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开设文化通识课,编写优秀传统文化等专门教材,建设红色文化等专题教学资源库,创办学术讲堂等文化品牌课,实施课程化管理,做到课课有文化、堂堂讲文化。建设文化校园,基于区域和学校特色文化命名道路、楼宇、景观名称,校企共建pg模拟器试玩入口的文化馆、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设置孙子、陶行知等名人塑像,使校园处处皆文化,让学生时时受熏陶。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构建常态化技能大赛、双创竞赛机制,开展驻点式、走访式文化研学、体验等活动,覆盖所有专业和学生。
融通文化育人方式。针对理论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师生、企业导师、模范人物等多主体对话交流,答疑窗口、学习小组、集体备课等多平台沟通提升,在互动中生成文化认知。针对实景课堂实施沉浸式教学,充分应用虚拟仿真教学中心,通过智慧交互手段,在沉浸中激发情感共鸣。针对实践课堂实施体验式教学,设计“学习型体验 模拟型体验 劳动型体验”三位一体的体验菜单,通过理论宣讲、红色寻访等学习型体验,角色扮演、情景实践等模拟型体验,实习实训等劳动型体验,在体验中磨炼意志、知行合一。
强化文化育人协同。组织协同,成立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文化育人领导小组,成立文化育人研究中心,打通校内“上下左右”壁垒;依托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组织,多方共同制订方案、开发教材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实施育人评价,消除校内外边界;组建由专家学者、技能大师、教师等人员组成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打破专业领域圈层。机制协同,完善文化育人制度文件,实施师德育成、文明养成、载体建设、精品活动、形象策划、特色铸成等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文化育人活动项目化管理。评价协同,制定学生文化素质发展标准指标体系,设定优秀、良好、及格、预警、处理等分级标准,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评价、反馈,确保精准诊改。
(作者系滨州职业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副主任。本文为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高职院校“四融共生五育共举”文化育人策略研究》(24-zjzx-013)研究成果,有删改)
pg模拟器试玩入口的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pg模拟器试玩入口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